Exhibition
- #Finished
- #Entrance Free
AI 是我們難以理解的魔法?還是能成為我們可理解的夥伴?
《AI is Not Magic 展》邀請大家一起思考,人類的創造力如何透過與AI的協作,開啟全新的共生關係。
這檔展覽在日本澀谷首度登場時大受好評,現場湧入了許多觀展民眾。這次巡迴展來到大阪──一個自古以來就因為人、技藝、異文化的交流,孕育出無數新商機與價值的城市。
FabCafe Osaka 正是這樣一個「人與技術日常相遇」的場域。我們相信,在當代AI與各式科技的助力下,人們的感性與創意能夠被放大、被拓展,並激發更多新的可能性。
Mon, September 1, 2025 – Sat, October 4, 2025 UTC+09:00
展覽期間於店內展示
免費
AI是難以理解的魔法,還是我們能理解的夥伴?
在這個急速變化的世界裡,AI等科技正逐步觸及到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面對這樣的時代,我們該如何與AI共處?又該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與關係?
Technology is Not Magic
硬體駭客 Andrew “bunnie” Huang 在一次媒體訪談中,被問到他對開放原始碼的熱情時,說了一句話:「Technology is not magic(テクノロジーは魔法ではない)——科技不是魔法。」
我們身邊充斥著各種技術,有時候會讓人誤以為那是超越人類理解的神祕力量。但別忘了,這些技術終究是人造的,本質上應該有機會被理解。保持這樣的心態十分重要,也正因如此,他才強調:科技不是魔法。
(訪談來源:Bitmark Inc. 的影片)
那麼,AI 真的是魔法嗎?還是說,它其實能被理解,甚至成為我們的夥伴?
這次展覽並沒有把 AI 當成一個總是能給出正確答案的權威,而是視它為一個可能出錯,卻能帶來新鮮觀點的夥伴。透過與人的協作、對話與互動,藝術家與工程師不斷嘗試與 AI 溝通。在這些試驗過程中,新的表現形式不斷被催生出來。而這樣的反覆試驗與探索,本身就代表著一種試著去理解 AI「所見」世界的態度。
AI的進化,正在重新定義人類智慧的樣貌
FabCafe 一直關注 AI 與人類之間的關係,並展開多種討論。
在去年舉辦的活動《從人類學看 AI》中,我們邀請了設計與藝術雙人組合「Playfool」的 Daniel Coppen 與丸山紗季、媒體藝術家/遊戲開發者木原共,以及人類學者久保明教,一起嘗試跳脫「AI 是否比人類優秀」這種單向的人類視角,轉而從「如果 AI 的發展並不是依循『人類式思考』,會是什麼樣貌?」這個問題出發,與大眾進行分享。
活動報告|AI的進化如何重新定義人類智慧──從遊戲與人類學出發,探索新的創造形式(2024年5月舉辦)
透過與AI的合作,人類的能力能被如何延伸?透過與AI的對話,我們的創造力又會走向何方?
本次 《AI is Not Magic 展》聚焦於人們與AI互動過程中的各種嘗試與探索,並藉由不同的協作案例,呈現人類與AI協作的可能性,以及每個人如何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James Bridle
作家、藝術家、科技實踐者。作品曾於世界各地的美術館、文化機構,以及網路平台展出,並多次刊登於《Wired》、《The Atlantic》、《New Statesman》、《The Guardian》、《Financial Times》等國際媒體。著有《New Dark Age》(2018)與《Ways of Being》(2022),並於2019年擔任 BBC Radio 4 節目 New Ways of Seeing 的撰稿與主持。
更多作品可參見:http://jamesbridle.com
AI Chair
以一堆廢棄材料為素材,請 ChatGPT 幫忙設計一把椅子,然後再把這把椅子實際做出來。
演畫專案
「演畫」是一個可扮演漫畫角色、以遊戲方式進行互動的參與型漫畫專案品牌。在演畫中,玩家的對白會即時反映在漫畫的對話框中,而由 AI 生成的回應則結合漫畫家的手繪畫面,每次遊玩都可能帶來不同的故事發展。
專案由遊戲開發者木原共主導,並與多位漫畫家合作,一起拓展生成式故事體驗的可能性。
演畫 vol.1《最後的降落傘》
原作/遊戲設計:木原共 漫畫:永良新
演畫的首件作品將背景設定在一架即將墜落的飛機。機上共有三人:由文字生成 AI 扮演的機長,以及兩名乘客玩家——但降落傘只有兩個。誰能使用降落傘?答案掌握在那位已經裝備好、打算自救的獨斷機長手中。玩家作為乘客,必須透過對話說服機長:是兩人合作共求生存,還是與機長結盟、只為自己求生?
玩家的每一句話都會改變故事走向,從全員生還到全員喪命,每次遊玩都會生成不同的漫畫情節。隨著大型語言模型在社會重大決策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本作也嘗試探討這些系統如何對「生命價值」做出判斷。
※遊戲中所有畫面皆由漫畫家手繪完成,未使用任何圖像生成 AI。
Photo by Aya Kawachi
Domestic Data Streamers
Domestic Data Streamers(簡稱 DDS)是以巴塞隆納為據點的跨領域創意團體,由記者、研究員、程式設計師、藝術家、資料科學家與設計師組成。自2013年起,他們致力於探索新的「資料語言」及其對社會的影響。
DDS 的研究與創作涵蓋電影、裝置藝術、數位體驗、表演及展覽等多種形式,也曾在學校、監獄、電影院、美術館、城市街道,甚至聯合國總部展出作品。雖以巴塞隆納為基地,他們的足跡已遍及45個以上國家,橫跨各大洲,曾在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香港設計學院、加州科學館等文化機構進行專案。
https://www.domesticstreamers.com/
Synthetic Memories
Synthetic Memories(合成記憶) 是一個旨在重現與保存面臨流失風險的個人記憶的專案。透過將口述或書面記憶轉換成視覺影像,它幫助因高齡化、移民經驗或神經疾病而面臨記憶喪失的人們,重新連結過去,即使在困難情境下,也能維持自身身份的連續性。
這個方法會先透過訪談收集記憶的詳細描述,再將其轉換成生成型 AI(GEN-AI)的視覺提示。AI 依據這些資訊將個人記憶重建為數位影像,參與者可檢視並修正生成的圖像,確保記憶被正確呈現。最終,參與者會收到印刷版與數位版影像,稱為「記憶向量(Memory Vector)」,這是一種可視化、可觸的記憶表現,能深化過去與現在的情感連結。
Synthetic Memories 不僅支援早期認知症或其他神經退化疾病患者的回憶療法,也促進世代間對話,連結移民社群間的文化差異,增進互相尊重。專案亦對心理健康復原、創傷處理,以及文化或建築遺產的保存與共享有積極貢獻。
此專案可在全球各地的美術館、學校、社區中心、文化設施、醫院與長照機構,以及公共空間中使用,幫助個人與社群進行有意義的對話,豐富現在與未來的生活。
Synthetic Memories 本質上是一個跨領域專案,整合認知心理學、數位人文、AI、藝術、文化與設計等領域,將科技創新與對人類記憶與身份的深度理解相結合。
Techno Graphical Data Archive
世界各地的傳統文化正因天災、戰爭、氣候變遷與人口減少而逐漸衰退。尤其是在需要手工技藝的傳統工藝領域,隨著技術創新帶來的自動化與效率化,傳統技術的消失速度更快。在日本,許多傳統工藝師正面臨高齡化問題,口耳相傳的技藝與知識往往未被記錄或傳承,就此流失。
這樣的文化消失問題不僅存在於日本,而是全球性的。許多工藝師年齡介於 70 至 90 歲之間,這些「純熟的職人技藝」正隨著時間逐漸消失。
本專案的使命,是將傳統工藝師的技術數位化,並存檔於可全球存取的資料平台,藉此促進在地文化的保存與傳承。
-
Date & Time
-
Mon, September 1, 2025 – Sat, October 4, 2025 展覽期間於店內展示 UTC+09:00
-
Fee
-
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