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ject Case

September 7, 2025

THE REGENERATIVE FUTURE 2025 —— 以教育實踐回應清邁森林野火危機

FabCafe Taipei Editorial Team

清邁的森林野火

班邦央(Ban Pang Yang)是位於泰國清邁府杭東區邦蓬分區的一個小村莊,約有 210 位居民,大多是年長女性。這個社區長期受到森林野火的困擾,這些火災持續威脅著居民的安全與當地環境。2023 年 4 月,村莊附近再次發生野火,緊急應變單位與素帖山國家公園(Doi Suthep-Pui National Park)官員迅速介入,以防止情勢惡化 —— 尤其是在經歷了 2020 年那場嚴重火災之後。2023 年 7 月,為了修復野火造成的環境破壞,社區發起「Mai Yuen Ton, Pa Yang Yuen」(泰語:ไม้ยืนต้น ป่ายั่งยืน,意為「常青之樹,永續之林」)計畫,與合作夥伴攜手植樹,重建受損的森林生態。這項合作行動展現出社區的韌性與對長期生態復原的堅定承諾。

今年,「THE REGENERATIVE FUTURE Program」讓學生親自走進受到森林野火影響的社區,深入了解現況與當地挑戰,並實際參與森林復育行動。

FabCafe Bangkok 剛結束第二屆 THE REGENERATIVE FUTURE Program,這是一項透過實作學習,引導年輕人參與環境議題的教育專案。在 2024 年的第一屆,計畫聚焦於讓新一代接觸環境挑戰,並賦予他們運用科技技能來創造具體影響的能力。到了 2025 年,計畫從理論走向實作,參與者實地投入清邁持續發生的森林野火危機,透過實習進行深入探索。參與者先於 3 月底參加為期四天的「洞察營」(Insight Camp),認識真實議題,接著再參與為期三天的「科技營」(Technology Camp),實驗無人機、物聯網等科技工具的應用。

關於「THE REGENERATIVE FUTURE Program 2024」

2024 年,FabCafe Bangkok 推出首屆 THE REGENERATIVE FUTURE Program,聚焦森林野火議題,帶領學生走進清邁受災社區。透過田野調查與專家合作,學生共同開發創新解決方案,其中包含用於早期火災偵測的低成本無人機原型設計。

計畫詳情連結

今年(2025年)的計畫集結了來自清邁、清萊、黎府、孔敬與曼谷等五座城市、12 所學校的 38 名學生,平均年齡為 17 歲。計畫由 FabCafe Bangkok 協同清邁大學、森林復育研究小組(Forest Restoration Research Unit, FORRU)、呼吸協會(Breath Council)、在地部落領袖與素帖山國家公園工作人員共同舉辦,並由清邁大學的 Stephen Elliott 副教授博士擔任指導顧問。

計畫致力於透過設計導向的學習,賦能年輕世代理解並實踐對氣候與環境議題的行動力。藉由科技應用、實地經驗與在地合作,不僅期待培養學生的信心與實作能力,也陪伴新一代勇敢踏出改變的一步。此計畫亦為教育如何實現長期社會與環境影響立下嶄新標竿。

計畫內容

洞察營(Insight Camp)

為期四天的「洞察營」是一場深度學習之旅,融合學術理論與在地智慧,並聚焦於「生態復育」主題。學生在過程中深入探討森林火災的成因、生態系統所受的影響,以及目前在地社區與政府部門採取的防範與復育措施。營隊目標是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森林保育面臨的挑戰與潛藏的契機,並為後續的「科技營」實作階段做好準備。

第一天,學生參加由清邁大學 Stephen Elliott 副教授博士主講的「森林評估」課程。透過深入淺出的講解,學生了解森林在生態系中的關鍵角色,並接觸到評估森林健康與生態狀態的實用方法。

Stephen Elliott 博士

森林評估課程負責人

 自 1986 年起,Steve 博士於清邁大學生物系任教,專長為熱帶植物生態與野生動物保育。1994 年,他與 Dr. Vilaiwan Anusarnsunthorn 共同創立清邁大學森林復育研究單位(Forest Restoration Research Unit, FORRU-CMU),目前仍持續領導該單位的研究與行政運作。他的研究興趣集中於「自動化森林復育」,並領導參與全球「UNLOCKED 樹種種子庫」計畫,致力研究森林生態系復原過程中的碳吸存與生物多樣性恢復。
Credit: FORRU website

第二天,學生前往在地社區林地,參與由呼吸協會(Breath Council)主持的導覽與討論,深入了解社區管理型森林的重要性,並觀察人類與自然資源之間的互依關係。

第三天,學生拜訪赫蒙(Hmong)族群居住的美沙諾伊村(Mae Sa Noi),親身觀察傳統知識與地方經驗如何在森林管理中發揮作用。學生也接觸到多種環境監測科技,包括 Audiomoth(用於記錄聲音以分析生物多樣性之開源裝置)、衛星遠端感測技術、物聯網(IoT)系統及無人機應用。他們不僅學會這些工具的開發與操作原理,也思考如何將其應用於未來的森林保育行動中。

第四天以森林浴活動(forest bathing)啟程,隨後前往素帖山國家公園與普伊村參訪,並舉辦結業工作坊。透過與公園人員、在地社群與媒體的對話交流,學生認識到森林治理中多元利害關係人的角色與協調機制。工作坊則提供反思空間,鼓勵學生思索如何將所學帶回自己社區,實際參與森林保育行動。

在為期四天的「洞察營」中,學生不僅學會知識,也培養了行動力。帶著對森林議題更深層的理解,他們已準備好迎接下一階段的實作挑戰。

科技營——精準林業與物聯網(IoT)工作營

科技營共設有兩個為期三天的工作營:「3D 掃描精準林業工作營」與「物聯網工作營」,學生可依興趣擇一參與。

3D 掃描精準林業工作營

參與 3D 掃描精準林業工作營的學生,以三天的時間學習如何應用無人機與森林監測技術進行精準資料蒐集。重點技術包含 LiDAR(光學雷達)與 Photogrammetry(影像測量),這些技術能高精度地記錄並解讀森林生態數據。

第一天,學生學習相關基礎知識,並進行無人機操作訓練,為實地飛行任務打好基礎。第二天,學生前往邦央(Pang Yang)森林區,實際駕駛無人機進行數據蒐集,並獲得高解析度的影像,日後可應用於分析森林結構與生物多樣性。

本課程講師團隊包括 Urban Data Thailand 的工程師,以及顧問 Adilan Ayuya。他們介紹了實地測量中會蒐集哪些數據、這些資料如何轉換為地理空間資訊,並說明其實際應用價值。他們不僅傳授地形與測繪軟體操作技巧,還強調這些工具在森林監測上的多元應用,例如早期火災偵測、綠地監控與水資源管理等。

第三天課程聚焦於數據處理與分析。學生學習使用如 CloudCompare 與 QGIS 等開源工具,透過這些軟體解析影像、辨識植物種類與生態指標,實際掌握數據背後的生物多樣性意涵。

透過這三天密集訓練,學生不僅了解如何應用科技協助森林保育,也逐步建立起處理與應用森林數據的實戰能力。

物聯網工作營(IoT Camp)

IoT 工作營由 FabCafe Bangkok 技術長 Samustpon Tanapant 開場授課。學生首先學習物聯網技術的基礎概念,並認識實際應用於野火現場的幾項關鍵技術:包含聲音紀錄裝置 Audiomoth、無人機掃描(Drone-based Forest Scanning)、以及多光譜影像(Multispectral Imaging)。這些課程幫助學生理解物聯網裝置如何在森林情境中,完成數據的蒐集、傳輸與回應。

Samustpon Tanapant

FabCafe Bangkok 技術長

Samustpon 是 FabCafe Bangkok 的技術長,同時也是法政大學(Thammasat University)建築與規劃學院的助理教授,專長於設計運算與空間運算,擅長將創新思維融入技術與空間設計。他曾參與 7-Eleven 元宇宙計畫的技術開發,對於以地理位置為基礎的延展實境(XR)研究有濃厚興趣,致力於將城市轉化為創意層疊的數位空間。

隔天,學生實地前往 博岩(Pong Yaeng)社區,觀察物聯網技術如何在網路訊號微弱的環境中被有效應用,並與社區互動,了解其實際操作經驗與挑戰。

完成拜訪後,清邁大學的 Kampol Woradit 助理教授帶領學生認識多項森林火災偵測技術,包括無人載具(UAVs)、感測節點與長距離無線通訊(LoRa)網路。他不僅說明這些技術在克服通訊困境上的優勢,也分析其在泰國實施時面臨的現實限制。

Kampol Woradit

清邁大學電腦工程系助理教授

Kampol 博士為清邁大學電腦工程系助理教授,2002 年與 2010 年分別於朱拉隆功大學取得電機工程學士(榮譽)與博士學位。博士期間,他曾隸屬朱拉隆功大學通訊系統研究室,並於 2007 至 2008 年間赴麻省理工學院(MIT)無線通訊與網路科學實驗室擔任訪問學生;2009 年於新加坡資訊通信研究院實習。2010 年 6 月起任教於斯里納卡林威洛大學(Srinakharinwirot University)電機系。他的研究專長為通訊理論與無線通訊系統。

進入最終實作環節。學生動手蒐集感測器數據,並建立一套能透過電子郵件或簡訊發送警示的預警系統。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完整體驗設計、建構與測試 IoT 系統的每個環節,將所學技術轉化為回應社區環境需求的具體方案。既提升了學員們的實作能力,也為未來參與環境科技應用打下重要基礎。

成果發表與結業

在「THE REGENERATIVE FUTURE Program 2025」的結業當天,學生分組進行最終成果發表,來自「3D 掃描精準林業」與「物聯網」兩組的學員,分別簡報於科技營中的所學內容,並且以非技術背景者也能理解的方式彼此分享。展現了學生對技術的掌握程度,也凸顯跨領域溝通與說明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活動最後,清邁大學的 Stephen Elliott 副教授博士發表壓軸演講,談論森林保育的重要性。專家也透過本次活動,觀察學生是否具備在未來真實場域中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科技已經到位,但還沒有人能把它們完整整合。所以我把這份責任交給你們——新世代青年。這是你們的世界,也是你們的未來。善用你們手中的工具,發揮內在潛力,攜手守護這顆我們共同的星球。」
—— 清邁大學副教授 Stephen Elliott 博士

重點回顧

真實體驗,學以致用

本年度計畫讓學生走入受野火影響的現場,與地方專家面對面交流。在「洞察營」中,他們認識了森林管理的實際情境與多方角色;在「科技營」中,他們探索創新工具,並思考這些工具能如何在自己所屬社區中落地實施。

這些沉浸式經驗,讓學生更有信心與專業人士對話,也為未來進入「森林實驗室領導人(Forest Lab Leader)」計畫鋪路。入選學生將自六月起,繼續在真實場域中測試並應用他們的設計與構想,邁出實踐的第一步。

掌握現代與未來技術

參與本年度課程後,學生對火災偵測的現代技術與未來發展有更全面的理解。從「洞察營」的實地踏查,到「科技營」的實際操作,學生接觸了各種現地應用的科技,並親自體驗其運作模式。

他們不只是學會操作先進設備,更學會如何解析資料、解決現場問題,並從中思考技術背後的社會與環境意涵。這樣的過程,讓學生逐步成為能用科技應對真實挑戰的行動者,也預告他們未來在森林保育與永續發展領域的更多可能。

Photo credit: FabCafe Bangkok

想加入「THE REGENERATIVE FUTURE Program」嗎?

如果你嚮往在清邁或其他地區體驗具深度的教育活動,或者希望親手參與未來科技的實作應用,FabCafe Bangkok 正積極尋找志同道合的夥伴 —— 包括社會創新者、設計創作者,以及願意支持這項計畫、協助學生實現原型設計的行動者。

我們相信,面對社會與環境議題,解方不必然從上而下施行;更重要的是從社區與基層出發,以參與式設計真正改變世界。
若你對與 THE REGENERATIVE FUTURE Program 的合作方式感興趣,歡迎直接聯絡 FabCafe Bangkok 共同創辦人 Kalaya Kovidvisith

 📧 聯絡信箱:kalaya@fabcafe.com

若你想了解更多關於 FabCafe 國際網絡的教育機會,也歡迎透過 Contact 頁面與我們聯繫
一起創造改變的機會!

 

了解 FabCafe Bangkok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abcafebangkok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fabcafebangkok

 

Project Overview

專案客戶: Juang Pattana Holding
專案期間:2025年3月~9月
專案團隊: ChangeFusion, FabCafe Bangkok, The Next Forest
參與成員: 來自五座城市(清邁、清萊、羅伊、孔敬及曼谷)共12所學校,平均年齡為17歲的38名學生
教學內容規劃與行程安排:Jutatip Jainuan、Kalaya Kovidvisith

Author

  • FabCafe Taipei Editorial Team

    This articles is edited by FabCafe Taipei.

    Please feel free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opinions on this article with us.
    Contact us

    This articles is edited by FabCafe Taipei.

    Please feel free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opinions on this article with us.
    Contact us

Get in touch

Subscribe to FabCafe Global monthly newsletter for more stories in innovation and designs.

Our Services

Building products and services that push innovation for companies